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1853天
最近呢,我们从很多细节和案例上讲了关于企业发展的问题。
怕大家审美疲劳,今天从两个大话题跟大家聊一聊。
实际上呢,这也是我这个周末当中,手机各类资讯app里面最热门的新闻。
一会左一个弹窗,澳大利亚毁约,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出现了危机。
一会又出来一个弹窗,印度疫情再创全球记录。
好家伙,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个好消息呢。
先来看第一个,澳大利亚毁约“一带一路”的事。
实际上,若是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到底是干嘛的,就会对澳大利亚毁约有所预期。
2013年底的时候,中国正式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要重走丝绸之路。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倡议?
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中国正在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企业大打价格战,为了订单不惜亏本出售,为的就是能把库存给卖出去。
这就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内卷”。
国务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专门下发了指导意见。
但是,堵不如疏,调节市场经济还得靠市场本身。
当时的中国的GDP虽然很高,但在全球的价值链来说,我们还只是负责生产制造的打工仔,没能成为赚钱的大老板。
单看国际交易,大陆都还没有香港高,所以一旦上游需求减少,产能就一定会出现过剩的危机。
家里货多了,消化不了,就得想办法“走出去”,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增长点,来支撑国内巨大的制造业,一边让企业找到新增长点,一边逐渐向产业中高端去迈进,从而支撑就业和国内收入。
而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一些矿产资源、原材料对国外的依存度非常高。
通常是几个国际巨头联合起来就操控了市场的价格,几倍的卖给我们,我们曾经也写过关于中国粮食的保卫战。(比香港“金融保卫战”更加隐秘的中国“粮食保卫战”)
想不被宰,同样也需要出去找到更多的好的买家。
那么,问题来了,你想出去做生意,人家为什么就一定要跟你合作呢?
这就涉及到了“一带一路”的核心,两个字,叫共赢。
我们成立了一个亚投行,全称叫做“亚洲投资开发银行”。
亚投行干嘛的呢?
我们看一带一路的路线图,里面有欧洲的富裕国家,也有不那么富裕的东南亚、西亚国家,还有很穷困的非洲国家,注意,是没有澳大利亚的。
这些国家穷虽然穷,但架不住他们有资源啊,特别是非洲的小兄弟们。
亚投行就是专门给“一带一路”沿线的贫困国家发放贷款的,贷款利息很低,甚至无息。
这些国家有了钱,总要发展吧?资源需要开发吧?基建设施也得搞吧?
诶,拿了这些钱,那么这些就交给世界第一的“基建狂魔”中国来搞定,没问题吧?
价格公道,质量还好。
诶,有人会问,单仁老师,这不对吧?我们贷款给别人,再让他们拿着我们的钱,来跟我们做生意。
没道理吧?
假如我们的思维一直是在竞争当中的话,这个交易肯定没道理,但是,我们把思路调整一下。
对方得到了钱,用来开发资源和基建设施,既满足了发展的需要,又给自己未来的资源找到了买家。
我们付出了钱,拿到了工程和订单来满足生产,又能在未来用一个合理的价格获得我们想要帮助开发的那个资源。
这就是共赢。
去年的年底,中国和非盟签了一个《2063年议程》,我们提供一部分贷款,帮助非盟40多个国家修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站、矿站、水利几乎所有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同时享有共同开发权和一部分的股权。
亏了吗?
对比澳大利亚这样的交易者来说,一点都不亏。
我们都知道,我们进口澳大利亚最主要的东西就是铁矿石。
很多人说中国离不开澳大利亚的铁矿,对,也不对。
根据海关的数据,上个月我们仅从澳大利亚就进口了6139万吨的铁矿石,尽管原材料价格一直飙升,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0%,但我们暂时很难离开澳大利亚,双方各取所需。
但中国也有替代计划,比如说西非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这是世界上最大、品质最高、还没有被开发的铁矿,中国就拥有其中一部分的开采权。
这就是“一带一路”带来的一部分好处。
澳大利亚的“弃约精神”,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本身“一带一路”都没准备把澳大利亚给包进去。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这件事上看到一些问题。
其一,你想不依赖别人,就先得让自己提高,不再单纯依靠基础加工的低品质钢材,既满足不了需求,毛利也很低,产能高也没有用,质量好才能向上发展。
其二、资源无法转移,但是产业可以走出国门。
价格战可以打掉一批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深化护城河可以挤走产品质量跟不上的企业,剩下的就别再往死里卷了,不如乘着政策的东风走出国门去看一看外国有什么新的机会。
跨境电商和独立站,你想象当中的远方,未必就在远方。
其三、竞合是商业发展的一道主旋律,打归打,骂归骂,有需求的时候,还是一码归一码。
其四、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每一个合作的前提是双方都能共赢,不要自己光吃肉就给合作伙伴留口汤,最后只能把碗给砸了,大家一拍两散。
简单把澳大利亚聊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丧事喜办”的印度。
这个国家,阿三啊,就一直就很神奇,前不久还有同学特别高兴的跟我说,竟然有印度的买家在展会上看到了她的产品之后,痛快的把订金给交了,这可就太难得了。
不过,我看印度一天日增加34万新冠病例,越增越多的恐怖状况下,这位同学我估计很难收到后续的尾款了。
印度看起来是个医药大国,就像中国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拍的一样,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
但正如巴菲特所说的,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但是,浪潮还没有退,印度已经连遮羞的裤子都不知道被冲到哪里去了。
印度在这场疫情中所暴露出的,不是医疗问题,而是严重的工业生产的问题。
疫苗授权需要得到英国同意,疫苗的材料需要靠美国进口,美国一拒绝,印度连一根疫苗都造不出来。
同样在紧急的时刻,2020年1月2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完成了设计方案,1月29日,火神山医院进入到建设的攻坚期,千万网友现场“云监工”,2月2日上午,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
用了多久?
10天时间,造了一个总面积3.39万平方米,病床1000张,科室、设备齐全的“火神山”医院。
但是,印度现在连个氧气瓶都生产不出来,吸氧还需要靠抢。
这种时候,就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我想“弱国无外交”这句话后面得再加上一句,“没有工业能力的国家,连自己的人民都保护不了。”
当然,印度的种姓制度究竟把底层民众当不当人看,那就不知道了。
而且,印度政府竟然做了特朗普在位的时候,都没有做到的事,拒绝中国的人道主义援助。
但是,印度的地方政府都就地拦截运氧车了,民众也开始了自救。
当然,这种自救也有点“世界名画”的味道。
(世界名画:自救。自救前能不能先把口罩戴好?)
印度的反面例子也在提醒我们,搞实体经济是重点,抓制造水平是根本。
但怎么去搞,是个问题。
我们很多人总认为,互联网正在摧毁中国的实体经济,就像阿里什么产品都没有,却把线下生意的钱全赚走了一样。
但实际上,这个认知并不全面,也有无数的商家在把马云供起来当财神,像我认识的几位把服装生意做到网络上的企业,他们难道就不算是实体企业了吗?
互联网是用来赋能实体经济,帮助企业发展的,绝对不是去取代。
互联网赚的是什么钱?
是效率的钱,是流量的钱,更是认知的钱。
你认知不到互联网的作用,所以就会认为是互联网赚走了所有实体企业的钱,结果自己站在了对立面。
但实际上,互联网只是聚集了B端和C端的用户,拉近了需求跟产品的距离,它让那些吃螃蟹的企业迅速的发展,满足五湖四海不同需求的客户,从而聚集了更多的人和企业。
再在数据的积累中,收获到效率和流量的钱。
我们为什么有很多企业愿意花钱做推广,因为他们知道,线下打广告、发传单的代价只会更大。
印度疫情所带来的后续影响,是全世界会有很大一部分订单会转移,印度也是一个依托人口红利的大国。
这部分订单会到哪里去呢?很大程度上会到中国来。
而且,印度疫情的二次变异和传染速度,会对全球疫情的防控都带来变数,会有很多的人愿意呆在家里,线上交易的机会只会成为一种常态。
那么,这个机会又属于谁的呢?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如果还有人觉得互联网在跟实体经济做对的话。
那我也只能说,一个人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之外的钱。
你想赚,那就先学懂。
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