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1852天
特斯拉的闹剧到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罗生门”。
从4月19日的上海车展,特斯拉女车主维权,取证再到反转。
两边都在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者是编织谎言,真相仍然扑朔迷离。
有媒体统计,特斯拉从2013年以来,总共发生了218起事故,造成14人死亡和82人受伤。
而且在上海车展之前,特斯拉在美国同样遇到了风波。
4月17日,德克萨斯州,一辆modelS撞到了树上发生爆燃,车上2个人死亡,家属同样也跟特斯拉出现了争执。
在中国跟美国,特斯拉都表现出了同一个态度,那就是“绝不妥协”。
这种“绝不妥协”的态度,在过去所有的汽车厂商当中都没有出现过。
特斯拉这种“决不妥协”究竟在保护着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了解特斯拉的商业模式。
2020年6月10日,特斯拉股价突破了1000美元,总市值1850亿美元,超过了丰田汽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
华尔街的投行将特斯拉的短期股价预期上升到了1300美元,甚至有投资人喊出了2000美元的愿望。
而特斯拉这条被引进中国电动车市场的“鲶鱼”,在半年后,就变成了“巨鳄”,站在了中国汽车食物链的顶端。
缔造这一切辉煌的是什么呢?
那就是,数据。
特斯拉的造车工艺跟传统车企巨头丰田比起来,连鞋都不配提。
但是特斯拉起步最早的FSD系统却有着成为电动车行业标准的巨大的商业潜能。
在电动车逐渐取代燃油车的时代,特斯拉的系统如果能像微软的Windows系统那样,成为行业的标准,那这个商业价值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我们说“特斯拉不是想做一个汽车,而是想做四个轮子上的智能的出行系统”。
单纯出售汽车的硬件,业务空间是可以想象的。
但是依靠汽车配套软件所衍生的数据,准确提供服务,就像特斯拉提供的无数的升级包、加速包一样。
做持续的服务,而不是汽车的一次性交易,这个业务发展空间,那真的是无法想象的。
借助于不同的配置升级,特斯拉就能圈住从入门端到中高端80%的用户。
这种规模化,可以让特斯拉未来培养出庞大的后端产品和服务,就像蓄电池、储电能源管理系统、云计算能力、无人驾驶系统等非常多的产业。
这些能力还可以赋能或者授权第三方使用。
第三方的持续需求可以成为特斯拉转动“飞轮”的内生力量。
这就使得特斯拉能够把高成本的研发和高成本的云计算能力分摊给第三方,从而确保自身获得更多收益,分摊更多的成本。
同时,更高的效益能够进一步降低价格,比如说循环往复,特斯拉只需要轻轻一用力,商业的“飞轮”就会滚滚向前,带来无数源源不断的收益。
真正的“大蛋糕”不是我们看得到的有形的车辆,而是背后无形的数据。
我们去看“不造车”的华为,它在做的是什么?
是系统。
一切关于电动车未来的远大梦想,都关乎于最基础的数据。
当然,特斯拉也许是一家颇有远见的企业,但在维护核心数据和消费者的平衡上,特斯拉却是亲身上演了一出反面教材。
在传统汽车上,想要调查清楚一起事故的原委,行车记录仪就够了。
但是,在电动车上,除了行车记录仪,原始行车数据更为重要,但这其中包括了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机密。
相比较于消费者的利益,特斯拉更不愿意有人随时随地能查看自己的核心数据。
这才是特斯拉“绝不妥协”的真正原因。
但是,特斯拉一连串的表现却是把消费者推到了对立面。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只要超过6个月,发生争议之后,举证责任就会从商家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特斯拉面对着维权问题一直拖延处理,从宣传汽车没出问题,到碰瓷国家电网,再到“决不妥协”。
特斯拉为了核心数据,从拖延,再到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消费者头上,最后还引来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甚至政法委的下场。
是谁让谁不体面呢?
特斯拉最后还是道歉了,公布了行车数据。
但是很显然,此时的数据也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很多人都觉得特斯拉是篡改了数据之后才公布的。
你看,这就是企业失去公信力的表现,把面子丢了,也丢了里子。
实际上,中国目前没有任何一家独立的专业机构可以检测特斯拉的问题,早在今年1月份,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就公布了他们对特斯拉近一年的调查。
调查结果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特斯拉出了问题。
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国家机构对特斯拉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判决。
特斯拉是有底气的,它本可以跟消费者站在一起去解决问题,但它没有这么做。
我想唯一能解释这件事的理由就是两个字,傲慢。
其实,企业为了核心数据采取保密的手段,这并不是不能理解。
在2015年,苹果和FBI就因为用户数据发生了斗争,库克还一度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起因很简单,FBI拿着一个嫌疑犯的苹果手机,要求苹果提供关于这部手机一切信息来源,来帮助破案,保证更多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苹果以“没有用户密码”的理由拒绝了,态度极其坚决。
随后,FBI又拿来了法庭指令,要求苹果开发一套“特殊系统”,没想到苹果连法庭指令都拒绝了。
但苹果同样的行为却赢得了媒体、消费者、几乎所有舆论的支持,最后逼得FBI知难而退。
为什么?
我们来看苹果的回应:
“苹果坚信,美国和世界人民都值得我们去保护他们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为了其中一项,而去牺牲另外一项,只会将人民和国家置于更大的危险境地。”
世界第一市值的汽车公司,还是应该好好的跟世界第一大市值的企业学一学,什么才叫做“以用户为中心,站在消费者这一边”。
数字化时代,“数据”是什么呢?
是财富、是权力、是生产力。
它正在重构着现代企业的竞争逻辑,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可以推倒重新构想。
围绕“数据”的争夺,将是巨大的利益分配,这是趋势红利,也是鼓舞着每个企业去转型升级,懂得去利用数据创造更多的价值。
但同样,我们也需要明白,数据是以人为核心,它不可以超脱于用户之上。
脱离了人的数据,就已经没有了半点意思。
因为数据的背后就是我们的用户,拥抱数据,就是为了了解他们的需要,能够有一天更好的服务好他们。
而不是把人格数据化,去把企业神话。
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