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资讯集团 单仁资讯集团

收藏本站
< 学院专区 < 集团动态 < 学院专区 < 单仁行 被王兴调侃,技术实力与忽悠能力旗鼓相当,华为会是下一个特斯拉?

被王兴调侃,技术实力与忽悠能力旗鼓相当,华为会是下一个特斯拉?

单仁行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1854天 最近汽车行业特别热闹,前有小米雷军喊出“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高调的进入智能汽车领域。 后有特斯拉车主在车顶维权,引得广大网友纷纷关注。 而另一面,国内科技龙头华为,直接带着自己的首款汽车,笔直的杀进了智能汽车市场。 华为带来的首款汽车是与北汽共同研发的极狐阿尔法S。 随后,华为又发布了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智选SF5。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台车并不是华为汽车,而是采用了华为

单仁老师



今天是单仁行陪伴您的第1854天  



最近汽车行业特别热闹,前有小米雷军喊出“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高调的进入智能汽车领域。


最近汽车行业特别热闹,前有小米雷军喊出“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高调的进入智能汽车领域



后有特斯拉车主在车顶维权,引得广大网友纷纷关注。

 

而另一面,国内科技龙头华为,直接带着自己的首款汽车,笔直的杀进了智能汽车市场。


华为带来的首款汽车是与北汽共同研发的极狐阿尔法S。


华为带来的首款汽车是与北汽共同研发的极狐阿尔法S。


随后,华为又发布了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智选SF5。


随后,华为又发布了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智选SF5。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台车并不是华为汽车,而是采用了华为的技术,比如说电驱、车机与音频系统都是由华为提供。

 

在性能方面,极狐阿尔法S用了华为的快充技术,10分钟可以续航197公里,搭载了3颗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雷达以及算力可以达到400Tops的华为的自研芯片。

 

面对华为的造车水平能力如何,网友的一句“不会有人闹的水平”,既肯定了华为,又调侃了特斯拉。

 

2天卖出3千辆的数据,也证明了华为这个金字招牌的号召力。


众所周知,华为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从当年的华为芯片未雨绸缪的“备胎”战略就能看的出来。

 

智能汽车是一个丝毫不输于智能手机的万亿级市场。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其实非常早,大多数媒体会说华为是从2014年开始准备的。

 

其实早在2009年,华为就已经启动了车载模块的研发,而且在2013年发布了基于4G网络的车载模块,正式入局车联网。

 

2014年,华为设立了车联网的实验室,开始集中力量布局智能汽车领域,并且在公司内部采取了左右互搏的方式研发新技术。


2014年,华为设立了车联网的实验室,开始集中力量布局智能汽车领域,并且在公司内部采取了左右互搏的方式研发新技术。

 

也就是说同时有几个团队共同开发,然后内部评审,最终选出最优秀的那支队伍,这有点像腾讯的产品开发模式。

 

华为跨入智能汽车行业,其实也是跨入了一个无人区,这个无人区不同于华为在通信领域20多年的积累。

 

要在全新的无人区当中探索,单枪匹马肯定不行。

 

所以华为相继和东风、北汽、长安各个车企合作,又拉来了爱立信、英特尔、高通、奥迪8个厂商一同成立了一个5G汽车通信技术联盟,共同致力于智能汽车的开发。

 

2019年6月,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正式将布局多年的汽车业务提升到了一级部门,业务方向划定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五大板块。

 

从时间轴来看,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实际上,任何一个想要进入新领域,除了去死磕技术有一个好产品之外,你的渠道资源也特别重要。

 

就像我经常会问企业一个问题,你选择的这条赛道上,你的对手是谁?他的主要业务是什么?你的合作伙伴又是谁?他能帮你做什么?

 

把这些弄明白,你在定位上的取舍就更加明确。


当然,华为的汽车怎么样,网友们把华为和特斯拉相对比的讨论,已经吵翻天了。

 

但是,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点,华为和特斯拉虽然都在做自动驾驶,但两个人去实现的方式并不一样。

 

怎么讲呢?有点类似于智能手机的指纹识别和面部识别两种解锁方式。

 

目前的自动驾驶,对外界的环境和路况的感知主要有两个技术路线,一个是华为的激光雷达技术路线,国内的蔚来,小米就是采用这个路线。

 

另一个是特斯拉采用的摄像头方案。

 

相对而言,在同等条件下,激光雷达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它可以采用瞬间发射和接收光束,直接对车辆周围的环境细节进行3D建模,把人眼看到还有看不到的盲区,都能翻译成机器可以理解的代码模型并实时更新。


相对而言,在同等条件下,激光雷达的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它可以采用瞬间发射和接收光束,直接对车辆周围的环境细节进行3D建模,把人眼看到还有看不到的盲区,都能翻译成机器可以理解的代码模型并实时更新。

 

而特斯拉的摄像头方案更像是我们常见的人脸识别,通过摄像头对外界的扫描,然后传输给系统,通过算法进行分析。


而特斯拉的摄像头方案更像是我们常见的人脸识别,通过摄像头对外界的扫描,然后传输给系统,通过算法进行分析。


但这其中存在着几率上的失误可能,如果识别和计算出了一丁点的差错,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而且在中国这种特别复杂的路况之下,挑战也特别大。

 

这确实是个概率学上的问题,有可能永远不会出事,也有可能会随时翻车。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激光雷达路线出事的概率相对要低一些。

 

那为什么特斯拉还会继续选择既有的摄像头方案?

 

关键原因还是在于钱。

 

激光雷达虽然好,但是贵,摄像头的单价通常在200美元左右,激光雷达的价格可是在8000~75000美元不等,远远比其他解决方案要高。

 

这就成为了制约激光雷达大规模使用的重要因素。

 

华为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把激光雷达的成本干到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比摄像头还便宜,并且可以年产10万套,也就是能成规模。

 

这充分体现了华为在技术上的优势,以及成本管控的能力。


这充分体现了华为在技术上的优势,以及成本管控的能力。


这方面特斯拉相对来说,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当然,这是从技术角度上分析华为与特斯拉。

 

其实,我们可以明显看的出来,华为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也很清楚竞争对手强在哪里。

 

所以,华为选择了找合作伙伴,在定位上,与特斯拉完全不同。

 

华为并不想把自己定位成整车制造商,而是关键技术方案的提供商,帮助车企把车造好。

 

换句话来说,华为不想成为下一个特斯拉,它想成为的是下一个博世。

 

有人会问,博世是干嘛的呢?

 

它是一家老牌工业企业,专门从事于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工业技术、建筑和能源产业。


它是一家老牌工业企业,专门从事于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工业技术、建筑和能源产业。

 

1886年,25岁的博世在德国斯图加特创办公司的时候,就把公司定位成“精密机械及电气工程的工厂”。

 

做一个产品,就要做一公分的宽度,一公里的深度,精准的定位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深度。


那么,华为有没有能力自己主导,做整车的制造商呢?

 

答案的是肯定的。

 

为什么华为不全部切入汽车领域,我认为还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整车制造商的定位,与华为目前的战略并不相符。

 

华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任正非已经说过了,那就是“活下去”。


任正非已经说过了,那就是“活下去”。


整车的制造一方面不是华为的特长,另一方面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对目前资金紧缺的华为来说,并不是最优解。

 

为了造车,把公司主营的通讯业务和消费者业务带偏了,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第二,智能汽车的核心在哪里?

 

在智能,不是车。


在智能,不是车。


华为不管是软件、硬件,还是品牌上都有深厚的积累。

 

如果华为以核心供应商的身份进入,就能跟整个汽车行业做朋友,做合作伙伴,谁会讨厌一个不抢生意的华为呢?

 

相反,谁都乐意接受华为做自己的核心伙伴。

 

这样,华为不仅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盈利能力也不会输给整车制造商多少,还避免了四处树敌。

 

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这就是华为的阳谋。

 

毕竟未来华为要去做整车制造商,现在积累宝贵的经验阶段特别重要。


当然,除了摆在台面上的阳谋,华为还藏着一颗巨大的野心。

 

这个野心是什么呢?

 

那就是它的鸿蒙系统。


那就是它的鸿蒙系统。

 

鸿蒙,是一个更大的布局。

 

这次发布的极狐阿尔法S,也就搭载了鸿蒙OS系统,这才是华为的大杀器。

 

我就想起来了,前一段时间在深圳国际电子展现场,我除了看到了华为的汽车,还看到了搭载鸿蒙系统的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甚至咖啡机。

 

鸿蒙系统正在实现跨终端的迈步,最终要完成全场景无缝协同。

 

华为的目标,不在于车,而在于让所有的汽车、电脑、手机、冰箱所有终端的硬软件全部打通,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目前,大部分的系统都是美国的,而5G时代给了鸿蒙这么一个机会,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的普及,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去弯道超车,未来很大可能就会被别人卡着脖子。

 

毕竟在别人的墙基上去砌房子,你做的再大再漂亮那也经不起风雨。

 

当然,雄心壮志也实属无奈,全是被美国人的制裁给逼出来的。


最后,有一个小插曲,有媒体曝光了一张美团老板王兴评论华为的截图。

 

截图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截图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不知道大家觉得王老板说的这句话对不对呢?

 

我倒是觉得,换一个角度看这句话,其实都是在夸华为。

 

华为是一个坚持实干的企业,在通讯这个基础产业奋斗这么多年,走进了无人区,从底层开始研发芯片,自己做鸿蒙系统,还扶持国内的半导体企业。

 

细细数起来,这些都是吃力不怎么讨好的事情,做成的难度极大。

 

有这样的企业,确实不愧为“中华有为”的寓意。

 

如果把“忽悠能力”当作一种品牌营销能力的话,华为也的确这么多年成长的很快,今天甚至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如果中国能多出一大批与华为一样的企业,“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当”的企业,这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随着极狐一公里一公里的开出去,我坚信,华为未来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变化,甚至给整个物联网、智能系统带来的变化,会令所有人都遐想不已。

特约译稿人 单仁资讯

2021.04.27-

一键分享

在线客服

扫码关注

报名参加体验课
  • 报名领取1980元营销课程
  • 公司
  • 姓名
  • 电话
  •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