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资讯

课程 方案 服务 工具

关于融资,什么样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用到“免费”的钱?2021年01月09日 10:42

单仁行新封面

各位,假如有人要给你融资,给你一大笔钱去花,你会要吗?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们已经见证了各行各业在资本加持下的迅猛增长,2020年全年的融资创下了十年新高。

其实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融资都不是一件太陌生的事。

有的企业会以自己获得几轮融资为荣耀。

但是有的企业并不觉得拿到融资是一件多好的事。

关于融资的争论依然持续不断,那么,融资代表了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需要去融资呢?


融资,把它说通俗点,就是给企业找到了经营之外的钱。

可能很多人一听说去找钱,就来了兴趣。

这个社会,谁会嫌自己的钱少啊?就算我将来得还,现在放手里吃利息不香吗?

香是香,但是,天下从来都没有免费的午餐。

融资作为企业财务最重要的行为之一,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既然是把别人的钱拿来花,相应的,我们就需要考虑融资之后要付出的代价。


在你在面对投资人砸下的一大堆钞票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自己躁动的内心,先去想一想这么一个问题:“我的企业,真的需要融资吗?”


什么样的企业最需要融资呢?

第一种、有优秀的商业模式,但现金流枯竭了。

每一个商科大学生在入学的时候,都会被老师问到一个问题。

什么时候,企业才会濒临破产呢?

答案是企业现金流断裂的时候。

现金流断裂,也就是说企业现有的账面不足以支撑公司继续经营下去,可能是还不上银行贷款的利息,或者连工资都发不出了。

无论是哪种,当你的企业在现金流断裂的时候,唯有向外融资,才能支撑企业继续生存下去。

有的企业商业模式很出色,但有时候因为外部环境不好,或者是挑选的赛道太难了,一时间现金流周转不过来。

比如说我们都熟悉的孙正义投资阿里2000万美金。

那个时候的阿里开创了电商的赛道,又恰逢2000年互联网泡沫。

这个时候,阿里必须要一笔钱来度过寒冬,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就能缓过劲来,有机会发展下去。

这种就是优秀的商业模式,遇到了现金流的枯竭。

融资对他们而言,就像给一位大出血的病人输血,外部的血液流通进来,帮助病人恢复造血功能,病就逐渐好了。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当中,我们有很多中小企业因为疫情的影响,濒临破产。

他们中就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这时候,他们就特别的迫切需要融资输血,才能熬下去。

所以一些老牌资本就在2020年密集的出手,就是因为只有在这么危机的时候,他们看中的企业才会有“雪中送炭”的机会,才会给投资人创造更大的回报空间。

但是,对于另外一种企业来说,濒临破产时,融资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就像我们之前聊过的华晨、海航,他们曾经坐拥千亿资产,都是地方政府的心头肉,但因为几十亿的债务还不上,就宣布破产重组了。

难道他们真的融不到钱吗?

当然不是,以它们的地位,如果想继续活下去,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非常容易找到银行融资。

但是,为什么政府不去救他们呢?

因为它们的病不在血液,而是在骨子里的经营出了问题。

这个时候,融资就不是输血了,就是在打吗啡了。

想一想,什么样的病人需要打吗啡呢?

对于核心战略出了问题的企业,融资更像是一道催命符。


第二种需要融资的企业,是想要快速扩张的企业。

在互联网的时代,有一个规则叫赢家通吃。

也就是很多企业,都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寻求扩张。

他们的扩张方式非常简单粗暴。

寻求融资,不断的开新店,不断的用补贴吸引用户,再用新增用户量吸引下一轮融资,再把融资又砸进去。

这样的扩张方式并不是不可取,我们熟悉的美团、滴滴、拼多多在刚起步的时候,都曾经用过烧钱→融资→再烧钱的扩张模式,而且他们很侥幸的都成功了。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案例光鲜亮丽的背后,一定有着数不清的刀下亡魂之鬼。


我们熟悉的瑞幸、OFO、乐视他们都曾实现了快速的扩张,也曾是资本市场上的宠儿。

他们只要透露出了想要融资的想法,就有大把的投资人排着队上门送钱。

但几年之后的今天呢?

幸存者偏差往往刺激着我们偏离商业的理性。

在我们想要寻求融资以便于扩张的时候,我们应当思考企业有没有快速扩张的必要,或者怎么样去达成更好的扩张?

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大家可以结合之前我们单仁行所讲的企业战略模式,以及接下来会讲到的商业画布,思考企业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

在这,我们先讲几个基本条件。

首先要看市场,我们想要杀进去的市场,假如是一片蓝海,这时候去融资,不光容易,而且扩张显然是成功概率更高的方式。

但是假如你想要进入的市场,已经是一片充分竞争的红海了,比如这条街上有三家奶茶店了,你想要开一家新的奶茶店。

那么,投资的成本就升高了。

什么概念?

红海市场中的融资比较困难。

你想要融到钱,就要答应非常苛刻的条件,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另一方面红海市场的竞争强度空前,你能融到钱,你的竞争对手同样也能融到钱。

能不能杀出重围,站稳脚跟,还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在很多情况下,投资人都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碗里,而是他们都会懂得分散投资,激化竞争。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投完了你,我再去投你的竞争对手,一条街上的三家奶茶店我全投了,然后加速你们的竞争,决出这条街上活到最后的赢家,我就可以拿到最大的回报。

在这个时候,接受融资要慎之又慎。


除了看市场,我们的企业想做的更好,还必须要看产品。

产品为王,是我们的产品相较于竞争对手,是不是有足够的竞争力?

我们的产品,是不是很难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超越?

没有竞争力的话,先发优于后发,我们很难从先入场的玩家手里把生意抢过来。

容易被模仿,今天我有,明天你有,很容易就被竞争对手拉入不良竞争的条件,类似于以劣币驱逐良币。

其次,我们必须看商业模式。

我们回顾一下曾经ofo的例子。


ofo是共享单车市场最早的玩家之一,在他入局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蓝海市场”,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产品也很优秀,好骑好用。

结果ofo几轮融资下来,快速扩张到了最后阶段,却成了欠钱欠到了998年之后的“老赖”。

究其原因,就是ofo的商业模式出了问题。

找不到可持续的盈利点,竞争中的商业成本很难控制。

这两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过快的融资扩张反而让ofo快速的死去了。


其实大家做生意,有人糊里糊涂的赚了钱,有些人再精打细算,还是要亏钱。

我们大部分人赚的都是辛苦钱,为了进比出快一点,高一点,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轻举妄动。

但是,有些人的生意却是朝着一个方向一步一个脚印,没有积累的时候,停下来思考,有积累的时候就可以跑着前进。

做生意,除了进进出出的流水和摆在面前的融资,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那就是找到那个可以一直往前奔跑的方向。

领取1980元课程礼包
  • 公司*
  • 姓名*
  • 手机*
  • 区域*